•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4卷第6期

    专栏:生物质谱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论文
    专论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专栏:生物质谱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23,54(6):653-661.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91901
    [摘要] (537) [HTML] (354) [PDF 1.05 M] (2564)
    摘要:
    质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无标记的分子成像技术,弥补了传统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空间分辨能力的不足,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脂质、多肽及蛋白质的组织分布研究。随着MSI技术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在精确定位药物组织分布、可视化药物代谢过程、追踪药物递送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为药物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多种常见MSI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关键参数、技术优势与不足,重点综述了近年来MSI技术在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药物组织分布研究、药物递送、中药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以期拓展MS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推动药物研发进程。
    2023,54(6):662-673.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2701
    [摘要] (209) [HTML] (254) [PDF 2.90 M] (1893)
    摘要:
    N-连接糖基化是蛋白质上常见的翻译后修饰,在修饰位点上具有跟其他小分子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同样的宏观不均一性,也就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多个潜在的修饰位点。但相对于小分子修饰单一的结构,N-糖基化修饰具有来自不同单糖组成,序列结构、链接结构、异头异构,立体构象等多个结构维度的数以万计的结构。这使得N-糖基化在修饰位点上具有额外的微观不均一性,也就是说同一个N-糖基化位点可以以一定的化学计量比修饰不同的糖链。N-糖基化修饰以位点和结构特异的方式调控N-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疾病条件下差异表达的N-糖基化需通过位点和结构特异的定量分析来表征。本文主要介绍最新发展水平的基于质谱的位点和结构特异定量N-糖蛋白质组学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023,54(6):674-681.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0901
    [摘要] (360) [HTML] (208) [PDF 1.36 M] (1212)
    摘要:
    糖基化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能够调控蛋白质的电荷态、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等,进而影响其功能。糖基化的高度异质性导致传统的结构解析方法很难对糖蛋白进行全面表征。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质谱在糖蛋白结构解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蛋白质组学质谱技术可在多肽水平上对复杂、低丰度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化学组成与位点信息进行鉴定。非变性质谱技术(native mass spectrometry,nMS)则直接在完整蛋白水平上揭示聚糖异质性及其对蛋白高级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调控效应。作为结构质谱的代表性技术,基于离子淌度的nMS受益于离子淌度仪的构象分辨能力和构象去折叠功能,能够在非变性质谱的基础上提供离子的三维动态结构信息,为异构体结构快速鉴定提供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两种新兴离子淌度质谱技术,即非变性动态构象分辨质谱技术和糖型分辨结构质谱技术,并以3种常见蛋白体系为例,介绍其在糖蛋白构象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2023,54(6):682-694.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2901
    [摘要] (141) [HTML] (244) [PDF 2.59 M] (852)
    摘要: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一种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由于其安全性较高且能够靶向多种细胞,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不过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AAV载体有着诸多会影响其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质量属性。生物质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尤其是在蛋白质序列、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对于AAV载体而言,质谱技术可以实现衣壳蛋白比率、翻译后修饰、血清型、空衣壳比率的测定或表征,从而协助对AAV载体的质量控制。与现有方法相比,质谱技术具有样品需求量少、分析快速灵敏、适用于完整AAV载体的分析和质量分辨率高的优点,并且可以区分空衣壳、满衣壳和部分包封的衣壳。未来,通过将更加高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开发新的信息处理软件平台和新的质谱检测方法,质谱技术有望在AAV载体的设计和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3,54(6):695-705.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0203
    [摘要] (211) [HTML] (155) [PDF 938.62 K] (1046)
    摘要:
    细菌耐药性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抗生素错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达到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发生DNA损伤修复反应(SOS反应),加剧细菌耐药性的进化和耐药菌的传播。本文聚焦于耐药菌,简明介绍细菌耐药性与SOS反应,系统概述了质谱技术、微流控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在细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为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药物靶点挖掘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发展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新方法和抑菌新方法,推动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3,54(6):706-71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2902
    [摘要] (123) [HTML] (155) [PDF 2.79 M] (660)
    摘要:
    质量编码探针是一类以质量标签分子对待测物进行特异性识别标记并输出其特征离子信号的探针工具,其在疾病标志物多元分析和药物靶点筛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各类质谱分析方法,开发了不同结构与功能的质量编码探针,为生理环境中生物分子的多重检测以及组织样本的质谱成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具。本文从探针结构组成、质谱分析方法以及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质量编码探针在质谱多联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3,54(6):718-72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62801
    [摘要] (141) [HTML] (174) [PDF 914.23 K] (1336)
    摘要:
    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L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MRM)已经成为复杂体系中多成分同步定量分析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药品、中药、食品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选择性的限制,在对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定量时,MRM无法有效降低噪音或基质干扰,灵敏度不足。多级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cubed,MRM3)是对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CID)产生的子离子碎片进行富集并再次裂解,检测其孙离子碎片信号。通过多次离子筛选,显著提升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因此LC-MRM3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原理、参数设置及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药物分析、法医和毒物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系统综述,为利用LC-MRM3实现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论文
    2023,54(6):729-742.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101
    [摘要] (156) [HTML] (114) [PDF 3.67 M] (664)
    摘要:
    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在天然产物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的C7位氧上引入环己基甲基,并在N9位上通过不同长度的烷基链偶联甲基2-氨基-β-D-葡萄糖苷,设计并合成了8个去氢骆驼蓬碱糖基偶联物(14a ~ 14h)。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偶联物的抗肿瘤活性随连接臂中烷基链长度的延长而增加。化合物14h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显著优于去氢骆驼蓬碱。与去氢骆驼蓬碱相比,糖基的引入改善了化合物14h的水溶性,并通过Warburg效应提高了化合物14h的肿瘤细胞选择性。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14h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和G0/G1期细胞阻滞,并能通过干扰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抑制肿瘤细胞迁移。本研究为基于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3,54(6):743-74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803
    [摘要] (117) [HTML] (109) [PDF 942.12 K] (731)
    摘要:
    体外释放度是评价脂质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国药典中均未收载脂质体体外释放度评价方法,致使脂质体质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无法提供安全性保障。本研究以自制类紫杉醇脂质体为例,通过优化外部释放条件建立的桨膜结合法模拟了在生理条件下类紫杉醇药物12 h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以0.5% SDS-HEPES作为释放介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 000 kD的透析袋对脂质体水溶液进行释放的结果满足要求,且具有区分能力,为载药脂质体体外释放方法开发提供参考。
    2023,54(6):749-75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71903
    [摘要] (140) [HTML] (152) [PDF 2.30 M] (701)
    摘要:
    建立了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的UPLC指纹图谱用于质量一致性研究,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Peptide CSH C18(2.1 mm × 150 mm,1.7 μm),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19∶1)为流动相A,磷酸盐缓冲液-乙腈(1∶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10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多种指标性组分含量测定结果,对原研原料药和国产仿制原料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原研原料药和仿制原料药指标性组分含量均满足欧洲药典标准的要求,二者的UPLC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表明两者质量基本一致。建立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与指标性组分含量测定结果相结合作为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复杂组分药物质量一致性的研究,具有快速、准确、全面的特点,有助于药品质量评价,为复杂组分抗生素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了思路。
    2023,54(6):757-76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3004
    [摘要] (152) [HTML] (86) [PDF 3.84 M] (481)
    摘要:
    探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 NCTD对MDA-MB-231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PARP/PARP、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和MCL-1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CTD对MDA-MB-231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arkin和PINK1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变化情况的影响;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NCTD对表达mCherry-EGFP-LC3的MDA-MB-231细胞自噬流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联合使用氯喹(chloroquine,CQ)或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后,对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NCTD可显著上调Bax/Bcl-2、cleaved-PARP/PARP、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以及LC3-II/LC3-I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Parkin的线粒体易位,阻断自噬流。此外,NCTD联合使用CQ加剧了细胞凋亡,而NCTD联合使用3-MA则减少了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NCTD可以诱导自噬体积累并导致MDA-MB-231细胞凋亡。
    专论
    2023,54(6):769-77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51201
    [摘要] (107) [HTML] (79) [PDF 1.79 M] (664)
    摘要:
    关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12所建设一流药学及中药学学科的高校,旨在以这12所高校近5年与药学及中药学相关的专利信息,探究其创新发展态势。研究使用智慧芽(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12所高校2018—2022年间申请的药学相关专利,从申请及授权量、技术主题、转让及许可情况、国际专利情况等角度分析药学相关专利信息。结果表明,浙江大学等综合类高校和中国药科大学在专利申请量、授权率等方面优于其他医药类院校;相关专利大多涉及药品有效成分,综合类院校和中国药科大学更关注抗肿瘤药的研究;授权专利的许可数量极少,且多为独占许可;相关权利转移大多发生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综合类大学的数量优势明显,但总量不多。未来“双一流”高校药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提高专利保护及布局意识,吸纳相关人才,发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优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Available online:2024-04-16. DOI:
    摘要:
    成骨细胞是骨细胞的重要来源,参与骨生成和修复,对维持骨平衡起关键作用,若体内成骨分化过程被干扰,则可能产生多种骨相关疾病。天然产物具有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生理活性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天然产物对成骨细胞分化具有调控效果,本文从天然产物来源出发,对植物源、动物源及微生物源天然产物干预成骨分化进行综述,为天然产物治疗骨病中提供理论基础。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6,47(3):259-26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302
    [摘要] (4046) [HTML] (0) [PDF 1.56 M] (43597)
    摘要:
    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增殖、周期调控、侵袭转移等生理过程,维持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在多种耐药肿瘤的异常激活,进一步研究证实该通路通过激活靶基因以及与其他通路相互作用等方式介导了肿瘤耐药。因此,Hedgehog信号通路已然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重要靶点。本文就Hedgehog信号通路传导途径及近年来在肿瘤耐药机制研究中的现状作一综述。
    2012,43(5):475-480. DOI:
    [摘要] (4327) [HTML] (0) [PDF 947.09 K] (14605)
    摘要:
    药物的固体形态直接影响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共晶和盐作为两种不同的固体形态,可有效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目前制药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归纳并总结了共晶和盐的研究现状,结合FDA最新发布的《药物共晶监管分类指南》,根据各自的物理结构差异,阐明了共晶和盐的不同定义,讨论了两者在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鉴别共晶与盐的现代分析方法。
    2010,41(5):385-394. DOI:
    [摘要] (5933) [HTML] (0) [PDF 1.18 M] (14279)
    摘要:
    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内源性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天然前列腺素有20多种,而合成的前列腺素类化合物大约有2 000种,临床上可用作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及治疗青光眼。该类化合物体内的受体类型多,可以偶联G蛋白介导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例如哮喘、疼痛和炎症等。本文主要以前列腺素受体为分类依据,综述各类受体的特性以及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2010,41(2):97-103. DOI:
    [摘要] (6139) [HTML] (0) [PDF 539.59 K] (12977)
    摘要:
    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机制是当前分子生物学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发挥功能的一个复杂过程。转录因子因其存在的广泛性和调控靶基因的多样性,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随着对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转录因子活化与抑制从不同环节寻找药物用于靶向治疗和预防与转录因子调控相关的肿瘤疾病,已成为当今新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1985(2):77-78. DOI:
    [摘要] (2724) [HTML] (0) [PDF 167.36 K] (12454)
    摘要:
    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典籍多以“本草”为名,历代诸家本草都收载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药物发展的特点和成就。“本草”也兼有药物的含义。自从有了“西医”、“西药”,随之产生了“国医”、“国药”,“中医”、“中药”的名称,中药就成了中医所用药物的统称。西医所用药物以化学药物为主,中医所用中药则多为植物、动物、矿物类等天然药物。久而久之,人们对古人“诸药以草为本”的概念日益加深了。从事中药者,也多认为中药一般是指中医应用的天然药材及其加工品,与化学的关系不大。有的一听说中药用化学方法研究就
    2018,49(2):136-14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80202
    [摘要] (2021) [HTML] (0) [PDF 2.90 M] (12207)
    摘要:
    富勒烯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对富勒烯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富勒烯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生物活性。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细胞保护、抗微生物、光动力、载带药物和肿瘤治疗等多种活性,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又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调控肿瘤微环境、应用于药物载体和光动力疗法、抗氧化应激4个方面综述了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及应用进行展望。
    2010,41(1):55-59. DOI:
    [摘要] (5304) [HTML] (0) [PDF 969.51 K] (11458)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 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 2.0 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2012,43(6):567-572. DOI:
    [摘要] (2349) [HTML] (0) [PDF 1.38 M] (11449)
    摘要: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是一种新型的无机纳米粒子,近年来将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MSNs的制备、安全性、载药行为、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2016,47(3):267-274.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303
    [摘要] (2779) [HTML] (0) [PDF 1.07 M] (11448)
    摘要:
    基因毒性杂质或者潜在基因毒性杂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需要严格控制药物中这类杂质的限度。由于此类杂质检测在灵敏度、选择性、待测物稳定性、基质复杂性等方面呈现特殊要求,因此在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选择上具有与其他药物杂质检测不同的特点。本文对药物中常见的基因毒性杂质卤代烷烃、磺酸酯、肼类化合物、环氧化物和酰卤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选择基因毒性杂质控制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2013,44(2):97-104.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30201
    [摘要] (2796) [HTML] (0) [PDF 1.03 M] (10936)
    摘要:
    近年来现代药剂学发展迅速,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对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国外已成为药物制剂领域一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走向。本文就有机药物递送系统、无机药物递送系统以及生物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7,48(1):110-11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70117
    [摘要] (1633) [HTML] (0) [PDF 1.00 M] (10609)
    摘要:
    自噬是机体保守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将细胞内变形坏死的细胞器和多余蛋白降解为小分子,以供循环利用。自噬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影响胞内物质的表达。目前已知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不仅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并且参与调控自噬,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的作用,但是其具体参与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自噬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研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12,43(1):9-15. DOI:
    [摘要] (3376) [HTML] (0) [PDF 1.31 M] (10397)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明显影响了靶向治疗的效果。为应对体内复杂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智能型给药系统和自适应性给药系统。通过对给药系统进行多重复合设计,可以使给药载体顺利通过血液屏障,靶向到特定细胞,进而深入靶向到细胞器,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1,42(2):97-106. DOI:
    [摘要] (6743) [HTML] (0) [PDF 1.12 M] (10230)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糖尿病药物研究也从对传统机制的药物研究过渡到对具有新作用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药物研究。其中一些药物已经上市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G蛋白偶联受体119激动剂、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2抑制剂、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抑制剂以及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等。本文按作用靶点和机制分类对上述新型抗糖尿病药物进行了综述。
    2016,47(2):125-133.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60201
    [摘要] (2560) [HTML] (0) [PDF 1.73 M] (10214)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的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中受到了广泛瞩目。该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可在体内稳定转运,抵达肿瘤靶组织或靶细胞后在肿瘤微环境刺激下载体结构发生响应,有效控制负载药物的转运部位和释放速度,从而显著提高靶点药物浓度,增加其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不良反应。常见的肿瘤微环境刺激因子有:pH、还原物质、酶浓度、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等。本文主要从pH响应型、酶响应型、还原响应型、ROS响应型、ATP响应型智能给药系统5个方面,综述了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新研究与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2,43(2):107-112. DOI:
    [摘要] (4279) [HTML] (0) [PDF 1.10 M] (10175)
    摘要:
    随着人们对恶性肿瘤生物学认识的加深,一些新的抗肿瘤策略不断出现。例如之前已有基于肿瘤中的癌基因依赖现象的分子靶向疗法成功用于临床,而合成致死成为当下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又一新的方向。研究表明,PARP-1与BRCA1/2之间为合成致死的关系。本文对PARP-1抑制与BRCA1/2缺陷如何构成其合成致死作用以及此作用在抗肿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2010,41(1):1-10. DOI:
    [摘要] (7712) [HTML] (0) [PDF 1.09 M] (9915)
    摘要:
    肿瘤微环境是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成的局部稳态环境,在肿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作为多糖抗肿瘤治疗新靶点的提出,为多糖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糖在肿瘤微环境调控过程中存在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2010,41(1):91-96. DOI:
    [摘要] (3175) [HTML] (0) [PDF 1.01 M] (9428)
    摘要:
    定量药理学是上个世纪末在传统的药动学基础之上形成的新型学科,其主要运用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解释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行为。近年来定量药理学中涉及的模型化和仿真预测在新药研发、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主要从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药物监测这两个方面综述了定量药理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2017,48(3):361-370.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70318
    [摘要] (1708) [HTML] (0) [PDF 2.19 M] (9023)
    摘要: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是介导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IDO1在肿瘤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中存在过度表达现象,通过色氨酸的消耗及其代谢产物的聚积抑制局部免疫应答,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这与多数肿瘤治疗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IDO1是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靶点。目前有多种骨架的IDO1抑制剂正在研究当中,其中3个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本文介绍了IDO1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按结构分类,综述了IDO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0,41(4):317-320. DOI:
    [摘要] (6887) [HTML] (0) [PDF 466.63 K] (8326)
    摘要:
    报道了拉帕替尼二对甲苯磺酸盐一水合物(1)的合成工艺研究。以6-碘喹唑啉-4-酮(3)为起始原料,依次经氯化反应(收率88%)、与5-甲酰基呋喃-2-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收率96%)、与2-(甲砜基)乙胺的还原胺化(收率94%)、与一水合对甲苯磺酸成盐(收率87%)和四氢呋喃-水(8∶2)结晶(收率70%)等5步操作制备目标产物1,总收率48%。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经1H NMR、13C NMR、ESI-MS表征。在工艺优化中革除了柱色谱及对环境不友好的过量氯化剂、含卤溶剂,采用易于回收的非均相催化剂钯炭替代昂贵和难以处理的均相催化剂。所研制的合成工艺路线各步收率均较高,而且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试剂和条件,预期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2018,49(3):341-34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80313
    [摘要] (1596) [HTML] (0) [PDF 2.54 M] (8129)
    摘要:
    利用Western杂交检测自噬标记物LC3II和p62的表达是评价细胞自噬活性的常用方法。为了比较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细胞自噬调节剂对LC3II和p62表达的影响,分别利用以mTOR依赖或非依赖方式活化细胞自噬的雷帕霉素或海藻糖、抑制自噬起始的3-甲基腺嘌呤、抑制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的巴弗洛霉素A1以及抑制溶酶体酶活性的E64d和pepstatin A处理HEK293细胞,通过Western杂交检测LC3II和p62的表达。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增强LC3I向LC3II转化,促进p62降解,而海藻糖仅引起LC3II表达的上调;阻断细胞自噬过程各个阶段均导致LC3II和p62堆积,并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些结果提示尽管LC3II和p62均为自噬标记物,但不同的调节剂对其表达的调控存在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