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前沿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用于检测多硫化氢的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王茂林 郭薇薇 郑月钦
    2023, 54(5):553-563.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2804
    [摘要](539) [HTML](179) [PDF 793.22 K](1923)
    摘要:
    多硫化氢(hydrogen polysulfides, H2Sn, n ≥ 2)作为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所衍生的活性硫物质,在生理调节及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H2Sn与H2S互为氧化还原对,一般经氧化或酶促作用从H2S转化生成,通过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及改变酶活力等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是H2S发挥的生理学功能可能是由H2Sn所发挥的,并且H2Sn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巯基化效率。因此,实时检测生物体内的H2Sn对于研究其生理活性及与H2S之间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质谱光谱等检测方法需要破碎组织细胞,不适用于生物体内的实时检测。而荧光探针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同时生物毒性低常被选作H2Sn原位实时检测工具。本文概述了H2Sn的生理调节活性,着重基于响应机制的反应类型的介绍H2Sn检测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荧光性能、检测特点及生物成像应用等方面,并对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2  生物膜仿生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张强 罗曦 包永睿 王帅 李天娇 孟宪生
    2023, 54(5):544-552.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603
    [摘要](460) [HTML](408) [PDF 1.30 M](2098)
    摘要:
    生物膜仿生纳米制剂有低免疫原性、高靶向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避免被内皮网状系统清除,使其在体内血液循环时间更长。本文主要综述了生物膜仿生纳米制剂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优缺点,包括肿瘤细胞膜、红细胞膜、血小板膜、白细胞膜、干细胞膜、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微囊泡及凋亡小体)、内质网膜以及复合生物膜等。同时针对生物膜仿生纳米制剂的研究现状,对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膜仿生纳米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3  蛋白棕榈酰化修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雅琳 颜利 居峰禹 王文辉 于烨
    2023, 54(5):536-543.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0602
    [摘要](446) [HTML](271) [PDF 1.21 M](1928)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其稳定性、胞膜定位及功能发挥。近年来,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与NAFLD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已报道棕榈酰化修饰在NAFLD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GEO数据库NAFLD肝组织中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表达水平,对探寻NAFLD发病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  脂肪酸代谢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郑志茹 张尊建 许风国 张培
    2023, 54(5):527-535.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2801
    [摘要](603) [HTML](341) [PDF 1.14 M](2389)
    摘要:
    脂肪酸代谢主要包括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 FAO)和脂肪酸合成,其在信号转导、能量产生及炎症调节等过程均发挥重要作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与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典型的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易诱发多种并发症且临床尚无特异性干预措施。现有研究揭示,脂肪酸代谢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肾脏中脂肪酸的代谢特征、脂肪酸代谢失调与AKI、CKD及RCC等肾脏疾病的内在关系,总结了靶向脂肪酸代谢通路缓解肾脏疾病的中药及相关活性成分,为深入研究肾脏疾病脂肪酸代谢相关机制、寻找靶向干预手段提供理论参考。
    5  遗传密码子拓展技术在赖氨酸酰化修饰研究中的应用
    孔影 叶慧 邵畅 郝海平
    2023, 54(5):519-526.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41401
    [摘要](932) [HTML](428) [PDF 1.40 M](2164)
    摘要:
    赖氨酸酰化修饰在细胞中普遍存在,控制着蛋白质的多种功能;然而,在活细胞中进行特定位点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存在困难。近年来发展的遗传密码子拓展(genetic code expansion,GCE)技术通过正交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tRNA能够在活细胞内定向插入与天然酰化修饰结构一致的非天然氨基酸(unnatural amino acids, UAAs),实现在精准引入酰化修饰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此外,GCE技术还能定点引入无法被去酰化酶识别的模拟酰化修饰的UAAs,从而提高目的蛋白赖氨酸酰化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在目的蛋白特定位点插入“光交联”型UAA则被用于阐明酰化修饰蛋白的互作蛋白质组。根据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酰化修饰分类,分别阐述了GCE技术结合上述3类UAAs的新颖设计,及其在研究蛋白酰化修饰对目的蛋白的活性、稳定性、细胞定位、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GCE技术在蛋白质酰化修饰研究中的局限和应用前景。
    6  CAR-T新型联用策略治疗实体瘤研究进展
    李梦媛 蒋小猛 孙沁怡 郭薇
    2023, 54(4):443-44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0101
    [摘要](515) [HTML](207) [PDF 594.45 K](2034)
    摘要: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实体瘤的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CAR-T细胞渗透性差,易发生T细胞耗竭现象、脱靶效应等,故实体瘤的CAR-T疗法需要提出新的治疗策略来提升治疗效果。与单一CAR-T治疗方式相比,CAR-T联合其他肿瘤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优异疗效。本篇综述总结了CAR-T联用不同肿瘤治疗方法:抗体药物、溶瘤病毒、肿瘤疫苗、纳米药物应对实体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的CAR-T联用策略治疗实体瘤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7  酶促自组装分子在肿瘤治疗和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任彦炜 李琦一 何冰 李昊逾 赵丽 李玉艳
    2023, 54(4):431-442.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602
    [摘要](399) [HTML](286) [PDF 1.50 M](1709)
    摘要:
    自组装是生物大分子结构形成的基础方式之一。酶促自组装(enzyme-instructed self-assembly,EISA)借助工具酶,在特定的部位实现小分子化合物向超分子纳米结构的转换,成为药物开发的全新策略。近年来,EISA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和成像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纳米结构的精确调控和肿瘤靶向。本文综述了EISA在肿瘤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工具酶如碱性磷酸酶、去乙酰化酶、酪氨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胱天蛋白酶3等的作用与特点,总结了在肿瘤治疗中EISA靶向多种细胞器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EISA在肿瘤成像中的运用,为EISA策略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8  石榴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晶 李论 张梅 胡晓龙 汪豪
    2023, 54(4):421-430.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2101
    [摘要](456) [HTML](227) [PDF 787.71 K](4629)
    摘要: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其果皮、种子、花、叶、根均可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石榴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鞣质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酚酸类、花青素类、脂肪酸类等,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石榴各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9  药物掩味技术及其味觉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
    冯婉婷 邓耀辰 张慧 李蒙 王增明 郑爱萍
    2023, 54(4):410-420.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06002
    [摘要](441) [HTML](392) [PDF 1.89 M](4049)
    摘要:
    多数药物味道苦涩、口感刺激,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其不良气味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率。一款药物的成功研发不仅应满足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均一性、经济性的五大质量特征,同时患者对不良气味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容忽视。味觉掩蔽技术针对不同性质药物进行掩味,其发展对改善药物口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传统掩味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型掩味技术如熔融制粒、热熔挤出、3D打印、药物复合物制备、苦味抑制剂的掩味机制和适用范围。针对药物掩味效果阐述体外评测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体外溶出、味觉指纹分析技术以及体内评测手段如动物、人体口尝在掩味效果领域的应用,并提出BP神经网络评价预测模型对药物口感评测的新策略,以期为今后药物掩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0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进展
    汪恒 孙浩 廖红
    2023, 54(4):399-40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2106
    [摘要](372) [HTML](160) [PDF 1.47 M](2459)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有关它的病理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量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向损伤区域迁移聚集,吞噬坏死的细胞或碎片,释放炎症因子或营养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以及康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分子机制,并综述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和康复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11  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刘琳 胡婷婷 王梦灵 聂耀 张惟杰 王琛 邹秉杰 宋沁馨 周国华
    2023, 54(4):389-39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1401
    [摘要](633) [HTML](181) [PDF 1.08 M](2967)
    摘要: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管是在陆地或是海洋都有发光生物的踪迹。其中基于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系统被广泛研究,启发着人类在基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体内体外各方面研究。本文从生物发光系统、荧光素酶的种类以及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近年来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12  肿瘤中乳酸脱氢酶B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雁 郭心瑶 秦启亮 严方
    2023, 54(2):172-17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12001
    [摘要](573) [HTML](452) [PDF 615.98 K](5219)
    摘要:
    有氧糖酵解增加是肿瘤代谢重编程的主要特征。有氧糖酵解不仅为癌细胞提供能量而且为其生物合成提供必要的前体,这对促进肿瘤生长非常重要。癌细胞通过对糖酵解酶进行调节来满足其自身需求,糖酵解酶在促进肿瘤存活、转移、侵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作为有氧糖酵解的关键酶,由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和乳酸脱氢酶B(lactate dehydrogenase B,LDHB)两种亚基组成。LDHA被认为在有氧糖酵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LDHB的研究却较少。但目前LDHB在各种肿瘤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大量研究表明,LDHB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恶性进展相关。本文从LDHB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13  含硼药物的研究进展
    杜丰华 董正川 陈乐园 侯文彬 李祎亮
    2023, 54(2):159-171.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01002
    [摘要](1091) [HTML](456) [PDF 1.97 M](3244)
    摘要:
    近年来,关于含硼药物,尤其是硼酸类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含硼药物代表了药物化学家在研发领域开拓的一类新成果,这类药物在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已有5个含硼药物获批上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含硼药物也不在少数,同时近几年在研新药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硼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硼元素的特性,并对处于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性含硼药物的适应证,与靶点的结合机制,以及它们进入临床试验后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含硼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4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小肠损伤及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李雨宸 潘子倩 肖梦雪 张媛媛
    2023, 54(2):150-15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0930001
    [摘要](423) [HTML](175) [PDF 644.76 K](2598)
    摘要: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中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NSAIDs-induced small intestinal injuries,NSIs)表现为出现空肠及回肠黏膜红斑、糜烂、溃疡、出血、肠壁穿孔、梗阻等。NSIs的病理机制复杂,且缺乏针对NSIs的有效预防或治疗手段。就近5年关于NSIs病理机制和米索前列醇、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及益生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营养补充剂等药物防治N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SIs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15  通用型CAR-T细胞药物的开发策略及临床研究进展
    王辰 张正平 李盈淳
    2023, 54(2):141-14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11125001
    [摘要](661) [HTML](621) [PDF 641.70 K](3851)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已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国内外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产品均属于自体CAR-T。相比于自体CAR-T治疗,通用型CAR-T优势显著,可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本文围绕通用型CAR-T进行综述,明确指出通用型CAR-T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并从引起两大难题的机制出发总结分析可行的解决策略,同时对国内外通用型CAR-T布局企业及其优势产品的最新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从另一方面探讨开发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开发新一代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产品提供思路。
    19

    友情链接